预制叠合板

发布时间:2019-11-25 21:44:22 作者:

标签: 预制叠合板

学习

一、视频微课

二、概念

       叠合板是预制混凝土梁、板顶部在现场后浇混凝土而形成的整体受弯构件。

       叠合板由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组成,又名半预制体系,结合了预制和现浇混凝土,并汲取了各自的优点。预制部分多为薄板,在预制构件加工厂完成,施工时吊装就位,现浇部分在预制板面上完成,预制薄板既作为永久模板而无需模板。又做为楼板的一部分承担使用荷载。叠合板的分类如下:连续叠合板、新型叠合板、双向叠合板、空腹叠合板、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pk预应力叠合板、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叠合板、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叠合板。


三、叠合板安装施工工艺

    1.安装准备

    (1)根据施工图纸,检查叠合板构件类型,确定安装位置,并对叠合板吊装顺序进行编号。

    (2)施工现场将对吊装叠合板时外伸钢筋有影响的暗柱箍筋、水平梯子筋、水平定位筋及梁上铁全部取出,待叠合板吊装就位后再恢复原状。

    2.测量放线

    (1)按照叠合板独立支撑体系布置图在楼板上放出独立支撑点位图;

    (2)按照装配式结构深化图纸在墙体上弹出叠合板边线和叠合板中心线,并在剪力墙面上弹出+1米水平线、墙顶弹出板安放位置线,并做出明显标志,以控制叠合板安装标高和平面位置,同时对控制线进行复核。

    3.支撑体系支设

    (1)叠合板下支撑系统由铝合金工字梁,托座、装配式住宅独立钢支柱和稳定三脚架组成。

    (2).独立钢支撑、工字梁、托架分别按照平面布置方案放置,调到设计标高后拉小白线并用水平尺配合调平。放置主龙骨,工字梁采用可调节木梁U型托座进行安装就位。

    (3)根据叠合楼板规格,板下设置相应个数的支承点,间距以支撑体系布置图为准。安装楼板前调整支撑标高至设计标高。


    4.叠合板吊装就位

    (1)叠合板起吊时要减小在非预应力方向因自重产生的弯矩,吊装时为便于板就位,采用3m麻绳作牵引绳。

    (2)吊点位置以设计图或进场预制构件标记的吊点位置为准,不得随意改变;

    (3)起吊时要先试吊距地50厘米停止,检查钢丝绳、吊钩受力情况,使叠合板保持水平,然后吊至作业层上空。

    (4)就位时叠合板要从上垂直向下安装,在作业层上空30cm处略作停顿,施工人员手扶楼板调整方向,将板的边线与墙上的安放位置线对准,放下时严禁快速猛放,以免冲击力过大造成板面震折裂缝。

    (5)调整板位置时要垫以小木块,不要直接使用撬棍,以避免损坏板边角,要保证搁置长度,其允许偏差不大于5毫米。

    (6)叠合板安装完后进行标高校核,调节板下的可调支撑。


四、叠合板相关规范要求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

6.6 楼盖设计

6.6.1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 

6.6.2 叠合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

   2 当叠合板的预制板采用空心板时,板端空腔应封堵;

   3 跨度大于3m的叠合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4 跨度大于6m的叠合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

   5 板厚大于180mm的叠合板,宜采用混凝土空心板。

6.6.3 叠合板可根据预制板接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按单向板或双向板设计。当预制板之间采用分离式接缝(图6.6.3a)时,宜按单向板设计。对长宽比不大于3的四边支承叠合板,当其预制板之间采用整体式接缝(图6.6.3b)或无接缝(图6.6.3c)时,可按双向板设计。


      图6.6.3 叠合板的预制板布置形式示意
1-预制板;2-梁或墙;3-板侧分离式接缝;4-板侧整体式接缝

6.6.4 叠合板支座处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4a);

     

   2 单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当预制板内的板底分布钢筋伸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时,应符合本条第1款的要求;当板底分布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的同向分布钢筋面积,间距不宜大于600mm,在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4b)。

6.6.5 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图6.6.5),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附加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

   2 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图6.6.5 单向叠合板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示意
1-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预制板;3-后浇层内钢筋;4-附加钢筋

6.6.6 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接缝可采用后浇带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 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连接、弯折锚固;

   3 当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弯折锚固时(图6.6.6),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厚度不应小于10d,且不应小于120mm(d为弯折钢筋直径的较大值》;

       2)接缝处预制板侧伸出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两侧钢筋在接缝处重叠的长度不应小于10d,钢筋弯折角度不应大于30°,弯折处沿接缝方向应配置不少于2根通长构造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该方向预制板内钢筋直径。

 
    图6.6.6 双向叠合板整体式接缝构造示意
1-通长构造钢筋;2-纵向受力钢筋;3-预制板;4-后浇混凝土叠合层;5-后浇层内钢筋

6.6.7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桁架钢筋应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

   2 桁架钢筋距板边不应大于300mm,间距不宜大于600mm;

   3 桁架钢筋弦杆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腹杆钢筋直径不应小于4mm;

   4 桁架钢筋弦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6.6.8 当未设置桁架钢筋时,在下列情况下,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应设置抗剪构造钢筋:

   1 单向叠合板跨度大于4.0m时,距支座1/4跨范围内;

   2 双向叠合板短向跨度大于4.0m时,距四边支座1/4短跨范围内;

   3 悬挑叠合板;

   4 悬挑板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锚固范围内。

6.6.9 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设置的抗剪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抗剪构造钢筋宜采用马镫形状,间距不宜大于400mm,钢筋直径d不应小于6mm;

   2 马镫钢筋宜伸到叠合板上、下部纵向钢筋处,预埋在预制板内的总长度不应小于15d,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50mm。

6.6.10 阳台板、空调板宜采用叠合构件或预制构件。预制构件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叠合构件的负弯矩钢筋应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中可靠锚固,叠合构件中预制板底钢筋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板底为构造配筋时,其钢筋锚固应符合本规程第6.6.4条第1款的规定; 

   2 当板底为计算要求配筋时,钢筋应满足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点击查看[素材模型]





练习


考核